纳米铅在小鼠肝脏的吸收和代谢

作者:王桂芳; 王黎辉; 杨娜; 王吉顺; 李清钊
来源: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17(05): 94-96.
DOI:10.19539/j.cnki.2095-2694.2015.05.004

摘要

①目的检测不同时间点可溶性及不可溶性纳米硫化铅在小鼠肝脏的代谢,探讨纳米铅的毒代动力学差异。②方法选择雄性昆明小鼠69只,体质量约20g。将小鼠随机分为3个组别,每组23只小鼠。分别为未包裹的不可溶性纳米硫化铅(PbSⅠ)、巯基乙酸包裹的可溶性纳米硫化铅(PbSⅡ)、巯基乙醇包裹的可性纳米硫化铅(PbSⅢ)3组。采用腹腔注射法进行一次性染毒。各染毒组分别注入相应浓度纳米PbS颗粒悬浮液0.4mL(按200mg/kg给药)。于染毒后第0.5、1、6、12、24、36、48h处死,取其肝脏。经消化后,用7500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检测各组的肝中铅元素的含量。③结果随着小鼠腹腔染毒后时间的增加,肝样品中铅元素含量呈上升到一定峰值后逐渐降低的趋势。观察小鼠腹腔染毒后48小时内7个时间点的铅元素含量,3组肝样品中铅浓度存在以下关系:未包裹组>巯基乙酸组>巯基乙醇组。毒代动力学铅-时曲线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毒代动力学参数显示,巯基乙醇组代谢最快,分布范围最广,而未包裹组代谢最慢,分布范围最广。④结论可溶性比不可溶性纳米硫化铅在肝中的含量低,代谢速度快。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