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梅里亚姆(Merriam,AlanP.)在《音乐人类学》(1964)中借鉴了保罗·博安南(Paul Bohannan)提出的"民间评价(folk evaluation)"和"分析评价(analytical evaluation)"的概念,用以强调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调查者对其材料的分析必须基于他从那种文化中学到的有关其音乐和音乐体系的最广义的知识。从理论层面上看,将"民间评价"直接置于研究中,主客体的关系将发生改变,音乐文化持有者作为二级主体显现,与作为一级主体的研究者形成互动关系,这对进一步深化民族音乐学"双视角"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实践层面,"民间评价"是音乐民族志"描写"的核心基础,"分析评价"是基于"民间评价"的进一步理解,"分析评价"与"民间评价"互补互哺。本文从民族音乐学学科理论问题的思考出发,结合来自田野考察的案例及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口述文本的介入对深化民族音乐学"双视角"研究理念及音乐民族志实践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