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内容和形式。方法 2016年11月,通过整群随机抽样5131名学生纳入调查,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和自行设计的校园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教育需求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特征对象的心理适应性,探讨适应性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关系,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内容和形式。结果被调查学生的适应性量表总平均分为(55. 8±10. 8)分;女生的适应性平均分为(55.9±10.3)分,高于男生的(54.6±10.4)分,且除满意度外,女生各适应性维度的平均得分也均高于男生;大一、二、三、四年级学生的适应性得分分别为(53.9±10.1)、(54.5±10.3)、(55.9±10.2)和(56.3±10.0)分,呈现随年级升高适应性提高的趋势;本省生源的适应性好于外省学生;城镇生源的适应性得分低于城市、农村,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对校园环境、社团活动的满意度最高,对专业认同和管理制度的满意度相对较低,校园生活满意度与适应性之间存在弱关联(r=1.2, P<0.05);微信是大学生接受度最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有关职业发展方面的咨询是在校学生最需要的,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对各方面的心理咨询需要意识升高;50%以上的学生希望心理健康教育者是心理咨询师。结论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校园生活满意度的提高可能增进大学生的心理适应,男生、大一和大四学生是重点人群,大学生更能够接受新媒体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