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骨桥蛋白抗体抑制肝泡型棘球蚴侵袭性生长和转移

作者:张示杰; 张龙; 赵江桥; 张永国; 吴向未; 彭心宇; 曹玉文; 杨宏强; 吕海龙; 孙红; 陈孝平
来源: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1, 29(06): 410-414.

摘要

目的外源性给予抗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抗体,观察其对肝泡型棘球蚴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开腹直视下肝脏穿刺接种泡型棘球蚴组织混悬液的方法(0.1 ml/只,约含原头节400个),建立肝泡型棘球蚴沙鼠模型180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于接种后当天经尾静脉分别注射0.15 ml抗OPN抗体(效价1∶32)和沙鼠注射用的兔血清,共注射17次,前7次每次间隔2 d,后10次每次间隔1周。模型组未作处理。上述3组沙鼠分别于感染后1、20、40、60、80和100 d随机各处死10只沙鼠,观察泡型棘球蚴的生长和转移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各组沙鼠肝泡型棘球蚴组织中OPN的表达情况。于感染后100 d乙醚轻度麻醉沙鼠后,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用ELISA测定沙鼠血清中OPN的含量。结果感染后1、20、40、60和80 d,实验组与对照组和模型组囊湿重、胸腔淋巴结转移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100 d,实验组囊湿重、胸腔淋巴结转移率[(7.28±0.38)g、20%]均低于对照组[(9.70±0.61)g、70%]和模型组[(9.32±0.73)g、70%](P<0.05)。免疫组化SP法结果显示,在肝泡型棘球蚴组织中有OPN不同程度的表达,均定位于细胞浆,呈黄色、棕黄色或棕褐色,主要分布在肝泡型棘球蚴纤维囊壁的生发层。感染后1、20、40、60和80 d,实验组与对照组和模型组比较,骨桥蛋白在肝泡型棘球蚴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100 d,实验组骨桥蛋白在肝泡型棘球蚴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80%)和模型组(80%)(P<0.05),且实验组血清中OPN含量[(30.90±2.25)ng/μl]显著低于对照组[(41.03±2.76)ng/μl]和模型组[(42.39±2.85)ng/μl](P<0.05)。结论抗OPN抗体可以降低沙鼠肝泡型棘球蚴组织和血清中OPN的水平,阻断OPN的功能,可抑制泡型棘球蚴的侵袭性生长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