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重耳流亡故事主要见于传世文献中的《左传》《史记》和《国语》,以及新近公布的清华简《子犯子余》篇。《左传》《史记》和《国语》中的重耳形象呈现出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由开始的不成熟转变到后来的成熟,而清华简《子犯子余》中的重耳则全然具有一种正面的、积极的色彩。通过《国语》和清华简《子犯子余》的对比,发现出土的短篇语类文献几乎不叙事,没有故事情节,而如《国语》般的长篇语类文献则有记事的成分,甚至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把章节组织,构成一个叙事的构架;二者在语言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国语》的语言较正式,上下文之间有较为严密的逻辑,语言描述间互为铺垫。而《子犯子余》记述语言更为口语化。《子犯子余》或为当时《国语》整理者所整理的散见材料。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