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价抗心房颤动起搏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泰安市中心医院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植入具有抗心房颤动功能的双腔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PAF的20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4例。采用两组分阶段对照的方法,治疗组打开抗心房颤动起搏功能,对照组未打开抗心房颤动起搏功能,在术后6、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起搏参数、心房颤动发作情况、临床表现、心功能、超声心动图、生活质量评分等并进行比较。结果随访6个月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心房颤动负荷[(33±8)%vs.(61±12)%],心房颤动发作次数[(21±5)次/月vs.(66±11)次/月],窦性心律持续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57±6)%vs.(41±6)%],自动模式转换(AMS)次数[(8±2)次/月vs.(13±3)次/月]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2个月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心房颤动负荷[(20±9)%vs.(54±7)%],心房颤动发作次数[(19±5)次/月vs.(32±8)次/月],窦性心律持续时间[(71±5)%vs.(45±6)%],AMS次数[(6±1)次/月vs.(10±5)次/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2个月时治疗组SF-36量表总评分增加至(105.3±6.28)分,与对照组[(96.8±6.8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指标中左心室射血分数有轻度改善,随访12个月时治疗组为(52.9±3.7)%,对照组为(49.4±4.2)%,心功能有所好转,其余各相关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抗心房颤动起搏治疗可显著减少患者PAF的发生,同时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 出版日期2016
  • 单位泰安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