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反应性监测对支气管哮喘联合治疗方案调整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春涛; 王雅敏; 王刚; 谭成戊; 庞亚敏
来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30(07): 498-503.
DOI:10.3760/j.issn:1001-0939.2007.07.007

摘要

目的监测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联合治疗过程中症状积分、气道反应性[(以比气道传导率下降35%的乙酰甲胆碱浓度(PC_(35)sGaw)为代表)]、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占预计值%)和呼气峰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F%)的动态变化,探讨上述指标对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方法将65例轻至中度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分为 A(22例)、B(22例)、C(21例)3组。初始治疗均为吸入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_2受体激动剂(LABA)联合治疗[即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μg/250μg、50μg/100μg]。A 组维持固定剂量不变,B 组根据哮喘症状积分和肺功能进行降级或停药,C 组根据症状积分、肺功能结合气道反应性进行降级或停药。定期随访18个月,记录哮喘症状积分,测定 FEV_1占预计值%、PEF%和 PC_(35)sGaw。比较3种疗法的哮喘控制率。结果 65例轻至中度哮喘患者中有46例按研究方案完成治疗和随访,其中 A、B、C 组分别为15、15、16例。哮喘患者症状积分、FEV_1占预计值%和 PEF%在治疗后1~3个月内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9.54、13.17、14.27、12.4、6.72、6.59、8.31、5.22、5.96,P 均<0.01)。继续治疗期间大多数患者症状积分、FEV_1占预计值%和 PEF%维持在一相对稳定水平,持续性改善不明显,但 B 组部分患者症状控制不良,肺功能指标有所下降。气道反应性在治疗1~3个月内迅速降低(A、B、C 组的 t 值分别为9.71、12.04、14.31,P 均<0.01),随后缓慢降低,治疗9个月后维持在较低水平。4例患者气道反应性阴转,其中1例在停药后又转为轻度阳性。疗程结束时 A 组哮喘控制率为93.3%。B 组有86.7%的患者降级治疗,40%停药,但有40%需要复治或重新升级治疗。疗程结束时 B 组哮喘控制率为53.3%,与 A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5,P<0.01)。C 组降级和停药的比例(62.5%、25%)低于 B 组,时间也晚于 B 组,但仅有1例需要复治,临床结束时哮喘控制率为93.8%(与 A 组相似),与 B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5,P<0.01)。结论(1)ICS 联合 LABA 治疗能够迅速控制哮喘患者症状,改善肺功能,降低气道反应性;(2)根据哮喘临床控制水平调整治疗方案可能导致降级和停药过早,哮喘易于复发;(3)PC_(35)sGaw 是反映哮喘气道炎症较为敏感的指标,可作为评价疗效、指导治疗方案调整的指标之一。

  • 出版日期2007
  • 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