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歧口凹陷南缘埕海高斜坡的刘官庄油田,低饱和度油藏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具有原油密度高、黏度大及含油饱和度低的特点,热采和化学降黏效果不理想,难以开发动用。通过详细分析低饱和度油藏的形成机制,明确油气远源运移、储层非均质性强、构造幅度宽缓是刘官庄油田馆陶组三段低饱和度油藏形成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刘官庄油田低饱和度油藏富集特征,指出埕海高斜坡发育的馆陶组不整合面与其上底砾岩层配置,既是油气输导的主要通道,也是低饱和度含油"箱体"的载体;在刘官庄油田形成以低饱和度油藏为主,常规构造、岩性油气藏为辅,沟槽内"立体含油,整体连片"的油气富集模式。探索"水平井+CO2吞吐"开发实践,累计实施水平井10口,单井平均产量由2t左右,最高上升到50t,采收率提高7.9%,大幅度改善了刘官庄油田低饱和度油藏的开发效果。

  • 出版日期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