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德国18世纪的文本化进程与文学发展的关联构成了歌德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基本历史语境。文本化进程不仅为远程交流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削弱了身体在场的交往;媒介发展不仅服务于情感交流的需求,同时也生成了新的交往模式。小说在把印刷文化促进的"编者"、"前言"等辅助文本运用于虚构叙事的同时,将被虔诚主义与感伤主义推向发展高潮的交往媒介——书信推向极致,小说中收信人的缺席留下的空位,由匿名的读者填补。真实与虚构的交互杂糅,导致读者接受的困惑,提出了审美反思的挑战。印刷文化的进程不仅生成了新的表述方式,促进了文化技术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面对面的交往。而体验要求的直接性与媒介需要的距离似乎总是处在一种紧张关系之中。

  • 出版日期2020
  • 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