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佛教艺术风格的发展并非仅仅是不同审美意识或地域文化交流的结果。作为崇拜的对象,佛像的造型必然还包含、反映着民众对于佛的概念和性格的认识。本文重新梳理南北朝到初唐时期的佛像的风格变化,反思传统“胡化”、“汉化”的解释框架,认为仅从文化交流和竞争的角度出发无法全面理解中国5~7世纪佛像在多种样式之间的发展和变化,进而从佛像观念的角度展开对于初唐佛像样式转变动因的探究。结合对于初唐样式发展的时间梳理,以及造像记、灵验像故事、舍利信仰等现象的讨论,本文认为7世纪末,民众对于佛像的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南北朝时期被认为是“法身”的应化,到此时变化为“肉身”的佛像。初唐风格的确立和流行,或许可以在这样的从法身到肉身的观念转化的背景下进一步分析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