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Meta分析及整合生物信息学对黄葵胶囊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机制进行系统评价与综合分析。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黄葵胶囊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1月3日。确定结局指标包括尿蛋白、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应用Cochrane Handbook 5.1评价标准和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从CNKI搜集黄葵胶囊的活性成分,从GeneCards、OMIM和TTD中收集CKD的疾病靶点,采用Cytoscape 3.8.0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和蛋白互作(PPI)网络进行核心成分和靶点筛选。利用GEO数据库中临床样品对黄葵胶囊治疗CKD的核心靶点进行差异分析,找出差异表达的核心靶点,并对核心靶点进行相关性分析与免疫细胞浸润分析。Meta分析共纳入13篇RCTs,总样本量2 372例,试验组1 185例,对照组1 187例。结果显示,在降低尿蛋白方面,黄葵胶囊组与氯沙坦钾组治疗12(MD=19.60,95%CI[-58.66,97.86],P=0.62)、24周(MD=-66.00,95%CI[-264.10,132.11],P=0.5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黄葵胶囊+常规治疗优于单用常规治疗(MD=-0.55,95%CI[-0.86,-0.23],P=0.000 6);在改善Scr方面,黄葵胶囊+常规治疗优于单用常规治疗(MD=-9.21,95%CI[-15.85,-2.58],P=0.006);在改善BUN方面,黄葵胶囊+常规治疗优于单用常规治疗(MD=-1.02,95%CI[-1.83,-0.21],P=0.01)。RCT中明确为不良反应者5例,症状为腹部或胃肠道不适。黄葵胶囊检索到有效成分43种,靶点393个,其中核心成分为杨梅素、槲皮素、棉皮素、反油酸、二氢杨梅素、异绿原酸B、咖啡酸等7种;CKD与黄葵胶囊交集靶点247个,其中核心靶点25个;通过GEO差异分析获得差异表达核心靶点18个,其与免疫细胞表达多呈正相关,涉及机制主要有免疫炎症、氧化应激、细胞焦亡、脂质代谢、性激素代谢及细胞修复等过程。结果表明,黄葵胶囊+常规治疗可明显降低尿蛋白、Scr、BUN,黄葵胶囊单用与氯沙坦钾在降低尿蛋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种功效可能与黄葵胶囊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免疫炎症与氧化应激等机制有关。由于纳入文献样本量偏小,且研究质量一般,需更多大样本、设计严谨、符合国际规范的临床试验提高证据质量级别,生物信息学结果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