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塞米松对G-CSF动员供体外周血干细胞及其移植受体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刘华胜; 王晓宁; 刘海波; 刘心; 贺鹏程; 陈丽梅; 习杰英; 王孟昌; 李静; 张海涛; 张梅
来源: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3, 21(05): 1232-1236.
DOI:10.7534/j.issn.1009-2137.2013.05.030

摘要

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动员方法对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移植后受者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2008年1月-2013年5月期间本院43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分为单纯动员和联合动员两组。单纯动员组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μg/(kg·d)皮下注射,动员4-6天开始采集;联合动员组在单纯动员基础上于采集前2-4 h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 mg。观察不同组采集的MNC、CD34+细胞数及其与采集前外周血MNC数的关系,观察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回输不同组供者造血干细胞后受者造血重建情况。结果表明:两组供者采集造血干细胞数均满足移植需要,单纯动员组采集的MNC及CD34+细胞数均高于联合动员组。两组采集物中MNC与采集前外周血MNC计数均呈正相关;联合动员组采集后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下降幅度较单纯动员组明显。单纯动员组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可以耐受及逆转,联合动员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在两组患者预处理方案无统计学差异的情况下,联合动员组相应的受者造血重建时间较单纯动员组明显缩短。结论:在G-CSF动员供体外周血干细胞时加用地塞米松,可以减少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不良反应,可采集到足够的造血干细胞数,采集前外周血中MNC计数仍可以作为评估采集物中MNC高低的一项参考指标,特别是联合地塞米松动员干细胞对于受者造血重建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