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比研究去瓣型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对兔角膜病理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白兔34只,随机取其中32只兔的右眼行去瓣型Epi-LASIK(A组),左眼行PRK(B组),另外2只兔(4只未手术眼)为正常对照组(C组)。术后4h、1d、3d、5d、7d、14d、1个月、3个月取角膜标本,HE染色观察角膜前基质细胞的数量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角膜中央区Ki-67、α-SMA阳性细胞数量及角膜切削缘区PCNA阳性细胞数量,同时透射电镜观察角膜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正常角膜前基质细胞数量为每400倍光镜(88.00±5.38)个;术后各时间点B组前基质细胞数量均较A组少,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正常角膜上皮细胞基底层PCNA阳性细胞数量为每400倍光镜(15.94±3.02)个;术后1d、3d、5d、7d、14d A组PC-NA阳性细胞数量均较B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或0.01)。正常角膜基质层几乎不表达Ki-67;术后4h、1d、3d、5d、7d、14d A组Ki-67阳性细胞数均较B组少,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正常角膜几乎不表达α-SMA;术后5d、7d、14d、1个月、3个月A组α-SMA阳性细胞数均较B组少,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透射电镜检查显示,术后7d之内A组细胞之间结合更紧密,3个月时基质内胶原纤维排列较整齐。结论去瓣型Epi-LASIK比PRK有着更轻的角膜上皮损伤反应,更少的角膜上皮细胞和角膜基质细胞增殖反应以及更低的向肌成纤维母细胞转化潜能,所以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发生的可能性更低。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