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蒙古沙拐枣分布格局的影响

作者:塞依丁·海米提; 努尔巴依·阿布都沙力克*; 李雪萍; 邵华; 阿尔曼·解思斯; 阿腾古丽
来源:干旱区研究, 2018, 35(06): 1450-1458.
DOI:10.13866/j.azr.2018.06.23

摘要

蒙古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 Turcz.)是中国荒漠植被的重要建群种,也是人工固沙造林的优选种。为了阐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其分布格局的影响,以119个蒙古沙拐枣地理分布信息和24个环境变量为基础,结合CMIP5的缩减全球模型数据,应用MaxEnt模型和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分别构建不同气候情景及人类活动干扰下的蒙古沙拐枣适宜生境预测模型,定量展示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RCP2. 6,RCP 4. 5,RCP 8. 5)和人类活动干扰下蒙古沙拐枣在我国的分布格局变化。结果表明:训练集的AUC值为0. 958,测试集的AUC值为0. 951,MaxEnt模型的预测结果可靠;影响蒙古沙拐枣分布的主要气候因素是降水量和海拔;人类活动干扰下蒙古沙拐枣的适生比例由13. 04%下降到9. 57%,蒙古沙拐枣的繁殖栖息与人类活动成负相关。当前气候条件下蒙古沙拐枣总适生面积比例为13. 04%,在RCP2. 6、RCP4. 5、RCP8. 5三种情景下至2050s,预测的总适生面积比例为13. 36%、13. 18%和14. 78%;至2070s,预测的总适生面积为13. 39%、12. 76%和12. 71%,适生范围及面积变化趋势各有差异,各级适生区面积及总适生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减,且在高浓度排放情景(RCP8. 5)下响应最为明显。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