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儒家肯定感性忧乐的自然合理性,但是认为感性忧乐有待于外,陷溺于感性忧乐,容易使人流于以物役心的异化状态。儒家忧乐思想的根本形态是德性忧乐,德性忧乐的根据是本心自足之德性。儒家以德性之忧作为德行修养的内在心理动力,德性之乐是在德性彰明过程中本心情感的自然涌现,可以统摄和超越感性忧乐,实现忧乐圆融。忧乐圆融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情感特质,儒家围绕以下四个维度建构了其忧乐圆融的理论体系:"变易之道"、"乐天知命"、"孔颜乐处"和"乐以忘忧"。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