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CT检查分析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的解剖基础及以此分型诊断的影像指标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69例IVCS患者的影像资料, 根据CT表现, 分为单纯型组(22例, 髂静脉单纯由髂动脉在前方压迫)、腰椎退变相关型组(33例, 除了髂动脉压迫, 还合并下腰椎退行性改变如椎间盘膨凸等从后方嵌入性压迫髂静脉)和其他原因IVCS组(14例,脓肿或血肿);同时选取69名腰椎CT表现正常者为对照组, 两组间年龄和性别相匹配。评价指标包括发病年龄、病程、椎前髂静脉通道矢状径、下腰椎前曲度、腰椎退变压迫髂静脉征象、髂静脉压迫部位、栓塞范围及介入治疗效果。患者组与对照组及患者组内的年龄、椎前髂静脉通道矢状径及下腰椎前曲角的两两比较, 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Bofferroni检验对均数间的多重比较进行校正;患者各组间髂静脉压迫位置与深静脉栓塞范围的分布差异以及各组介入治疗效果的差异, 应用交叉表χ2检验。结果腰椎退变相关型IVCS组平均发病年龄(61.5±10.6)岁, 单纯型(42.3±6.5)岁, 其他原因组(53.1±16.8)岁,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30,P<0.01)。退变型IVCS椎前髂静脉通道矢状径(2.3±0.5)mm,下腰椎前曲角(121.8±5.4)°;单纯型的分别为(2.5±0.5)mm,(124.4±3.9)°;其他原因组分别为(5.9±2.3)mm和(129.5±5.9)°;对照组分别为(6.4±1.6)mm和(127.5±7.3)°。组间矢状径比较F=125.275, 组间前曲角比较F=7.949, P值均<0.01。腰椎退变相关型IVCS髂静脉受压位置位于腰5椎体正前方者占56%(18/33)、右前方和左前方者各占9%(3/33), 腰4~5椎间盘正前方占26%(9/33);而单纯型IVCS患者髂静脉受压位置位于腰5椎体右前方(64%, 14/22)、正前方(18%, 4/22)及腰4~5椎间盘正前方(18%, 4/22), 两组间位置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05,P<0.01)。退变型IVCS患者深静脉栓塞18%(6/33)限于髂静脉, 30%(10/33)累及股静脉, 52%(17/33)延及腘静脉;单纯型的栓塞范围全部超出髂静脉, 27%(6/22)累及股静脉, 73%(16/22)延及腘静脉;其他原因的患者30%(4/14)的栓塞范围限于髂静脉, 40%(6/14)累及股静脉, 30%(4/14)延及腘静脉, 各组之间栓塞范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8,P<0.01)。需要植入静脉支架治疗的单纯型IVCS患者为86%, 腰椎退变相关型IVCS仅52%, 其他原因者无需植入血管支架。结论 CT可以准确地显示不同类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的病理解剖特点, 有利于指导临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 出版日期2016
  • 单位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