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面抗战爆发后,黄河与长江中下游等重要粮食产区先后沦陷,国內粮食供求矛盾十分尖锐。国民政府为解决粮食问题,缓解大后方粮食供应紧张情形,平抑物价,决定通过生产增加粮食总量,遂发起战时大后方各省粮食增产运动。其主要措施为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两大措施的实施在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后方各省粮食总产量,使后方粮食供应紧张状况得以缓解,有力地支援了抗战。但后期却因租佃问题、农村劳力问题、农家负债及资金周转问题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大后方粮食生产徘徊不前,甚至下降。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