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疗效。 方法 随机选取 2017 年 6 月—2020年 6 月期间该院 80 例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普通球囊成形术)和观察组(切割球囊成形术),每组 40 例。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 6 个月、术后 12 个月狭窄血管最小直径、靶血管狭窄程度,以及术后 3 个月、术后 6 个月、术后 12 个月管腔丢失情况,以及术后随访 12 个月再狭窄发生率。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狭窄血管最小直径明显增大[术后即刻(3.3±0.4) mm vs (2.6±0.4) mm,术后 6 个月(3.0±0.3) mm vs (2.2±0.3) mm,术后 12 个月(2.9±0.4) mm vs (2.1±0.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26、11.926、8.944,P<0.05);靶血管狭窄程度得到了明显改善[术后即刻(7.6±1.8) % vs (10.3±2.2) %,术后 6 个月(9.4±1.5) % vs (12.3±3.4) %,术后 12 个月(10.3±2.1) % vs (14.2±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07、4.935、8.110,P<0.05);管腔丢失明显减少[术后 3 个月(0.1±0.0) mm vs (0.2±0.1) mm,术后 6 个月(0.2±0.1) mm vs(0.4±0.1) mm,术后 12 个月(0.2±0.1) mm vs (0.5±0.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5、8.944、8.485,P<0.05);术后随访 12 个月,再狭窄发生率显著降低(12.5% vs 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3,P<0.05)。 结论 切割球囊成形术不仅能够提高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治疗的临床疗效,还能降低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出版日期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