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1版课程标准明确定位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原则: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居于教学目标的首要地位。课程标准也在多处强调,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充分显示了本课程的德育性,但是,纵观近年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发展过程,由于中考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机制单一化,即以笔试综合测评为主要手段,并作为终结性的评价结果,与升高中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大多数学校和任课教师,为了追求高质量、高分数,在课堂教学中偏重知识的传授和讲解,答题技巧的指导,以此来适应应试教育的考核,都往往忽视了本门课程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教育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德育目标)。也有一些教师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过分追求课堂的形式热闹,缺乏对学生正确的行为引领和偏颇思想认识的矫正。这让我们教师的教学偏离了教育的本真,尤其是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德育教育的首要目的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也就很容易理解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后的行为表现为什么会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了,尤其是部编版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在全国使用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德育教育的目标,让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回归德育课程育人为主的特性,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德育目标实施的一些思考和有效策略。

  • 出版日期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