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侧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安徽省泾县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75例中重度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将患者分为侧俯卧位通气组(38例)和传统俯卧位通气(PPV)组(37例), 分别采用侧俯卧位通气方式和传统PPV方式。两组患者均按照ARDS救治指南及肺保护性通气需求设置机械通气参数, 前3次俯卧位时间每日均不少于16 h。记录患者一般资料, 俯卧位前(T0)及俯卧位1 h(T1)、4 h(T2)、8 h(T3)和俯卧位结束前(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气道阻力、肺静态顺应性(Cst), 首次俯卧位前(t0)及入重症监护病房(ICU)12 h(t1)、24 h(t2)、48 h(t3)、72 h(t4)的氧合指数(PaO2/FiO2), 以及患者压力性损伤(PI)和呕吐发生率、气管插管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俯卧位前后及不同俯卧位方式对患者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基础疾病、HR、MAP、pH值、PaO2/FiO2、血乳酸(Lac)、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T0~T4的HR(组间效应:F=0.845, P=0.361;时间效应:F=1.373, P=0.247;两者交互作用:F=0.245, P=0.894)、MAP(组间效应:F=1.519, P=0.222;时间效应:F=0.169, P=0.954;两者交互作用:F=0.449, P=0.773)和气道阻力(组间效应:F=0.252, P=0.617;时间效应:F=0.578, P=0.679;两者交互作用:F=1.467, P=0.21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T0~T4的Cst比较, 组间效应(F=0.311, P=0.579)和两者交互作用(F=0.364, P=0.8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时间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0.546, P<0.001);两组t0~t4的PaO2/FiO2比较, 组间效应(F=0.104, P=0.748)和两者交互作用(F=0.147, P=0.9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时间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7.638, P<0.001)。对两组的分组因素和时间因素进行单独效应检验, 两组间不同时间点HR、MAP、气道阻力、Cst、PaO2/Fi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T1~T4的Cst均明显高于T0时, t1~t4的PaO2/FiO2均明显高于t0时(均P<0.05)。侧俯卧位通气组与传统PPV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d:6.75(5.78, 8.33)比7.00(6.30, 8.45)〕和机械通气时间〔d:8.30(6.70, 9.20)比7.40(6.80, 8.7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但侧俯卧位通气组患者PI发生率〔7.9%(3/38)比27.0%(10/37)〕和呕吐发生率〔10.5%(4/38)比29.7%(11/37)〕均明显低于传统PPV组(均P<0.05)。结论不论是侧俯卧位通气方式还是传统PPV方式, 均可以改善中重度ARDS患者Cst, 提高氧合;两种俯卧位方式对患者HR、MAP及气道阻力的影响较小, 对患者气管插管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也无差异, 但侧俯卧位通气方式可减少PI和呕吐的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出版日期2023
  • 单位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泾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