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槽谷顺/逆向坡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微团聚体特征

作者:曾江敏; 何丙辉*; 苏锋; 李少华; 冯梦蝶; 毕赟斐; 谢荣仙; 黎俊敏
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9, 39(10): 109-115.
DOI:10.14067/j.cnki.1673-923x.2019.10.016

摘要

为研究喀斯特槽谷顺、逆向坡不同植被恢复对土壤结构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喀斯特槽谷区顺、逆向坡面不同植被(林地、花椒地、灌草地)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团特征。结果表明:1)顺向坡土壤微团聚体优势粒级为1~0.25 mm,分形维数D在2.62~2.64之间;逆向坡土壤微团聚体优势粒级为0.05~0.01 mm,分形维数D在2.64~2.66之间。顺向坡1~0.25 m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显著大于逆向坡,其余粒径含量均小于逆向坡(P <0.05),顺向坡土壤微团聚体结构稳定性比逆向坡好。2)顺向坡林地土壤微团聚体优势粒级为1~0.25 mm,花椒地和灌草地土壤微团聚体优势粒级均为0.05~0.01 mm;逆向坡3种植被恢复下土壤微团聚体优势粒级均为0.05~0.01 mm。顺向坡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D为灌草地>林地>花椒地;逆向坡为花椒地>灌草地>林地。3)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0.001 mm粒径拟合度最好(R2=0.974),与0.05~0.01 mm粒径拟合最差,且与<0.001 m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与0.005~0.001 m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显著正相关(P <0.05),并随1~0.25 m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土壤全钾、有机质、粉粒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小,随MWWSA的增大而显著增大。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槽谷区植被恢复选择及土壤抗蚀性评价和肥力评估提供理论参考。

  • 出版日期2019
  • 单位西南大学;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