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索轻型缺血性卒中后有认知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CI)患者和无认知障碍(no cognitive impairment,NCI)患者脑动态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状态的变化。方法选择2014年12月1日-2016年5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就诊的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和多模态MRI检查,分为CI组(15例)和NCI组(11例),同时招募年龄、性别均匹配的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29例)。基于静息态功能头颅MRI影像,利用动态功能网络连接方法构建一系列随时间变化的FC网络,然后通过聚类方法划分为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动态FC状态(分别为模块化连接状态、强连接状态、局部连接状态和稀疏连接状态),比较HC组、CI组与NCI组的FC动态特征(各状态的时间比例、驻留时间及各状态间的转换次数)差异,并在两个时间点(基线和3个月随访期)探索CI组与NCI组动态FC状态的变化。结果 HC组、CI组和NCI组在基线和随访期各连接状态的时间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基线CI组和NCI组在稀疏连接状态的驻留时间比HC组更低,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但两两比较的结果均未通过Bonferroni校正;而在随访期,各连接状态的驻留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纵向比较中,与基线相比,CI组随访期在模块化连接状态的时间比例明显下降(P=0.035),在稀疏连接状态的时间比例明显上升(P=0.025),在模块化连接状态的驻留时间明显降低(P=0.012);而NCI组在两个时间点各连接状态的时间比例和驻留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转换次数,所有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较对照人群有局部连接状态增多而稀疏连接状态减少的趋势,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对于有认知障碍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3个月时模块化连接状态和稀疏连接状态均较急性期显著恢复;动态功能网络能够客观反映大脑功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