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时间窗缺血后适应对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的影响

作者:杨伟; 金惠根; 刘宗军; 汪蔚青; 王东毅; 来莺; 汪志华; 沈峻; 于宏梅; 魏盟; 韩蓓蓓; 陆志刚
来源:上海医学, 2008, (10): 694-699.

摘要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后6h内和6~12h缺血后适应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60例首次AMI患者随机分为<6h缺血后适应组(甲A组)、<6h对照组(甲B组)、6~12h缺血后适应组(乙A组)、6~12h对照组(乙B组)。对照组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后5min内不施加干预;缺血后适应组IRA再通后1min内应用低气压充盈和回撤球囊,每次循环时间为60s,共循环4次。结果甲A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2级、心肌灌注(Blush)分级<2级的构成比分别为7.5%、12.5%,均显著小于乙A组的30.0%、32.5%(P值均<0.05);两组术后TIMI血流及Blush分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5、0.01)。甲A组的AMI后各时间点磷酸肌酸激酶(CK)平均值连线后曲线下面积为57998,显著低于乙A组的79868(P<0.05)。甲A组随访期间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SV)、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均较住院期间显著降低(P值均<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增加(P<0.05)。随访期间,乙A组的LVEDV、LVESV和WMSI均较住院期间显著增加(P值均<0.05),LVE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甲A组恶性心律失常、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率均为0,均显著低于乙A组(分别为17.5%、15.0%,P值均<0.05);随访期间,甲A组的非致死性心力衰竭、总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5.1%,均显著低于乙A组(分别为21.1%、26.3%,P值均<0.05)。结论AMI后6h内缺血后适应过程能有效减小心肌梗死面积、减轻再灌注损伤,减少无复流和心脏事件的发生,提供心肌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