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模式对重庆荞麦产量和发育的影响

作者:张瑞丰; 张智勇; 陶建波; 王艺钢; 雷蕾; 阮仁武; 易泽林*
来源: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5(09): 12-24.
DOI:10.13718/j.cnki.xdzk.2023.09.002

摘要

荞麦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保健作用.近年来,荞麦在重庆地区广泛种植,但其与不同作物轮作的种植模式对荞麦生长和生物特性的影响鲜有报道.本试验以荞麦-大豆轮作(A1)、荞麦连作(A2)和荞麦-小麦轮作(A3)为主区处理,以酉荞2号(YQ2, B1)、乌克兰大粒荞(W, B2)、酉荞1号(YQ1, B3)和九江苦荞(J, B4)4种不同荞麦品种为裂区处理,在重庆市北碚区进行了为期3年的定位试验,以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荞麦产量构成、植株形态和根系指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为:(1)荞麦-大豆轮作下荞麦籽粒产量高于荞麦-小麦轮作处理,高于荞麦连作处理,且轮作使荞麦的单株粒数增加,单株粒重增大,千粒重也随之增加.(2)同一生育时期,各荞麦品种在轮作模式下荞麦株高、地上部鲜质量和干质量获得最大值.相比于连作,轮作促进荞麦的增高、地上部鲜质量和干质量的增加.(3)荞麦轮作处理下的根系生物量的积累速率、根平均直径、总根长、总根体积、总根表面积和根尖数均高于连作处理,且在荞麦-大豆轮作下能获得最大值.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荞麦-大豆轮作模式有利于促进荞麦生长,提高荞麦产量,适合在重庆地区推广.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