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因对儒家宇宙论中"天"的忽视,传统《论语》的阐释纠缠于人事或俗务,有违中庸执两用中的要求。对此经和《中庸》此一类似表达的今译和英译的研究显示,这种倾向复因"心源"未能建立、天人无法互动而造成释解难通;相关英译试图直接以目的语现成词语来取代经文关键词,不合夫子之教意旨,更进一步使之沦为庸常之识。依熊十力洞见,"中庸"意为"心常";参照《道德经》的"常道",启用莎士比亚的heart,并配以海德格尔的die Anwesung(在场化)的英译,则"中庸"可得新译:the-heart-ever-presencing。若儒学关键词其跨文化翻译已如此不得正解,译界面临的历史任务十分繁重:如何以儒家的方法论,来译介其思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