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役畜是传统乡村农业经济的核心动力与肥料来源。抗战时期,战争、瘟疫、社会动乱、支应公差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使晋陕根据地农村役畜日益缺乏,役畜分配呈现出不均衡和不平等的特点。面对役畜的短缺,边区政府通过禁止宰杀、奖励饲养、预防畜瘟、培育良种、集资购买、施行农贷、劳动互助等方式,因应役畜不足的困窘。农户采用变工、租赁、合伙饲养等多样化的互助方式,调剂和优化畜力资源。正是由于中共政权的治理之策嵌入乡土社会,汇聚农民“组织起来”的合力,提高劳动效率,逐步化解了役畜短缺与分配的难题。整体而言,役畜问题的解决有益于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间接为抗战与革命事业的赓续摆脱了“生存之难”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