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2019—2020年面降水量及高山区降水监测意义

作者:陈仁升; 韩春坛; 王磊; 赵燕妮; 宋耀选; 阳勇; 刘俊峰; 刘章文; 王希强; 郭淑海; 刘国华; 李洪源; 豆刚; 杨志伟; 王学良; 刘易文; 伍文通
来源:冰川冻土, 2023, 45(02): 676-687.

摘要

获取精确的面降水量是祁连山生态屏障建设以及河西及青海湖水系等水资源估算及合理利用的重要依据,但由于山地地形复杂、高山区监测稀缺等问题,目前相关结果之间差异较大且精度有待证实。为此,在祁连山中、高山区架设了23套T-200BM3、6套TRwS204称重式雨雪量计,两个降水观测误差对比观测场(海拔2 980 m和4 651 m)、1个不同类型雨量筒对比观测场(海拔2 980 m)及其配套观测设施,并结合祁连山及其周边27个国家气象站的中国标准雨量筒和GPM降水数据,估算了祁连山2019年、2020年面降水量。结果表明:各类雨量筒观测误差校正值比实测值平均增加约10%,在高山区降雪观测偏少约30%、总降水量偏少接近20%。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TRwS204雨雪量计可监测“真实”降水量,而T-200BM3在祁连山区无效数据多,且剔除无效数据后其观测值仍偏高约12%。祁连山年降水量总体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但在不同剖面上可能存在微弱的最大降水高度。补充高山区实测数据后,祁连山2019年、2020年降水量分别为565.2 mm和446.3 mm,均比仅利用国家气象站数据增加了约70%。GPM与高山区降水数据融合结果与地面空间插值结果差异较小,可获取祁连山高精度面降水量。祁连山西南高山区缺乏监测以及T-200BM3雨雪量计精度问题仍然是目前祁连山精确面降水量估算中的主要不确定性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