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作者:管修东; 赵敏; 陈辉; 刘畅; 周文剑龙; 马顺昌; 贾旺
来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6, 32(11): 1099-1103.
DOI: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6.11.005

摘要

目的分析侵袭性垂体腺瘤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探讨合理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41例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手术入路、显微操作技巧以及预后情况。肿瘤向鞍上侵袭310例,向鞍旁侵袭293例,向鞍底侵袭187例。经蝶窦手术治疗318例;行开颅手术治疗123例,其中经冠切额下入路31例,经额外侧入路50例,经额颞入路22例,经终板入路11例,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9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侵袭性垂体腺瘤手术治疗方式的影响因素。结果对于侵袭性垂体腺瘤,存在鞍上侵袭和肿瘤体积>15 cm3均为选择开颅手术的主要相关因素(均P<0.001),而存在鞍底侵袭为选择经蝶窦手术的主要因素(P<0.001)。冠切额下入路、额外侧入路、额颞入路的选择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鞍旁侵袭(P<0.001)、肿瘤宽度(P=0.001)相关。冠切额下入路、经终板入路、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的选择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肿瘤高度相关(P<0.001)。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手术入路需结合影像学表现以及患者是否能耐受开颅手术决定。经蝶窦入路对于切除推挤海绵窦内侧壁的"假侵袭"肿瘤有独特优势。额外侧入路的手术视角兼顾冠切额下入路和额颞入路的优点,适用于侵袭鞍旁的肿瘤。经终板入路避免了经胼胝体-穹隆间入路术后失联合综合征的风险,亦可一期切除鞍内肿瘤,适用于向鞍上侵袭明显的病例。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