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研究其植被变化对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意义重大。该文基于1982–2017年内蒙古地区的涡流协方差-光利用效率模型反演的植被总初级生产力(EC-LUE GPP)等多源遥感数据, 利用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法, 分析了内蒙古地区植被G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和土壤湿度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残差分析方法, 分解并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GPP, 分不同时间段开展了其对植被GPP影响的分析, 探索不同植被类型GPP对驱动因素的响应。主要结果有: (1)三种气象要素与植被GPP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 其中降水和土壤湿度与GPP的相关性更高。(2) 1982–1990年期间植被GPP呈现不显著波动上升, 其余3个时间段(1991–2000、2001–2010、2011–2017)呈不显著波动下降趋势。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的区域占总面积的55%, 另外45%的区域呈显著上升趋势。(3)除2001–2010年期间外, 其他3个时间段内(1982–1990、1991–2000、2011–2017)气候变化对植被恢复起决定性作用, 分别对植被恢复解释20%、16%、13%; 人类活动在植被退化区占主导地位, 分别对植被退化解释13%、19%、20%。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政策的实施, 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