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光绪十八年(1892年)云南昭通府恩安县、鲁甸厅水灾、旱灾、冰雹、雪灾频繁发生,赈不胜赈。督办昭通赈务委员龙文以扶危济困和赈饥养民为根本,因地制宜推行"以工代赈",以兴作河工为主,兼行平粜和赈恤,恳恩颁发国帑,劝募赈捐。工赈期间,滇川渝地方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赈济,为灾荒治理过程中有效重塑灾黎生存空间奠定了条件。云南官府和西南地区社会力量的灾赈实践活动,推进了区域灾赈资源的动态整合和价值转换,反映了昭通府应对外在于自身的灾害冲击和风险控制的能动响应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