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代初期科举常科不考作诗,士人缺乏主动遵循诗学规范的意识。在康熙十八年(1679)博学鸿儒科中,与试者创作《省耕诗》时出现了不合平仄、出韵等诗歌声律问题。雍正至乾隆年间,翰林院朝考、散馆试诗制度逐渐建立并稳定下来,作诗合律成为进入翰林院的基本要求之一,诗歌声律的相关知识随之进入精英文人的知识系统中。到乾隆元年(1736)、二年(1737)的博学鸿词科,与试者的诗歌创作在声律上已表现出高度的规范性与趋同性。通过考察清代翰林院试诗制度下精英文人如何理解近体诗律规范,可以看出近体诗律作为一种诗学观念,是如何受到社会制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的。

  • 出版日期2021
  • 单位中国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