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23年四川女生刘廉彬异乡自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四川同乡积极行动,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同乡救援网络。媒体跟踪报道,一方面紧扣女性自杀等敏感话题进行新闻炒作;一方面有计划地推出专刊就刘廉彬之死进行大讨论。在妇女解放的时代大背景下,人们对此案作出不同的理解和反思。新文化人士视刘廉彬为女权运动的代表。然而,大多数的四川同乡却将其打扮成为贞操观念殉葬的烈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表述的差异?不同声音的背后又说明了什么?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同时,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凶手贺康的大学教授身份。知识分子在道德上的越界,不仅损害了知识分子的形象,而且让公众对新文化人士提倡妇女解放运动的动机产生了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