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棒治疗后凸型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效果及并发症

作者:**辉; 王斌; 邱勇; 朱泽章; 陈曦; 李松; 徐亮; 孙旭
来源:中华骨科杂志, 2017, 37(14): 833-840.
DOI: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7.14.001

摘要

目的探讨后凸型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onset scoliosis,EOS)在生长棒治疗期间的脊柱矢状面参数改变以及并发症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我科接受生长棒技术治疗的32例EOS患者,所有患者均经2次以上撑开手术以及2年以上随访,其中男8例,女24例。根据正常儿童T2-12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参考值分为正常后凸组(TK为20°50°,15例,男4例,女11例)和过度后凸组(TK>50°,17例,男4例,女13例),两组的病因学构成比相似,术前平均年龄分别为(6.2±2.0)岁和(6.3±2.3)岁,脊柱侧凸柔韧度分别为34.6%±10.4%和35.8%±11.2%。术中将预弯好的钛棒穿过深筋膜下方肌肉,分别与近端、远端锚定点、连接阀或多米诺连接器相连,适当撑开后两端锁紧,并将生长阀或多米诺连接器植于胸腰段深筋膜下。结果正常后凸组和过度后凸组随访时间分别为(5.5±1.9)年和(5.5±2.1)年。正常后凸组和过度后凸组的近端及远端固定椎体分布相似,平均撑开次数分别为(5.1±2.0)次和(5.3±2.3)次,撑开间隔时间分别为(11.3±2.3)个月和(10.9±1.9)个月。正常后凸组的TK由术前36.0°±9.4°减至术后的30.6°±8.3°,末次随访时为32.2°±7.8°,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过度后凸组的TK由67.6°±11.6°减至41.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矫正率为38.3%±14.6%,末次随访时轻度增至46.5°±8.4°,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矫正丢失率为7.1%±4.2%。并发症发生率:过度后凸组(33.3%)高于正常后凸组(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常见的内固定相关和矢状面形态相关并发症分别是断棒(15.6%)和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IPJK,21.9%),正常后凸组和过度后凸组的断棒率分别为6.7%和23.5%,PJK发生率分别为13.3%和29.4%。过度后凸组PJA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均高于正常后凸组,且随访期间的增长值明显大于正常后凸组(1.6°±1.0°vs.0.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分级:Ⅰ级,正常后凸组4例次,过度后凸组7例次;ⅡA级,正常后凸组4例次,过度后凸组7例次。结论生长棒技术可有效重建后凸型EOS的矢状面平衡,但并发症发生率较正常后凸对照组高。

  • 出版日期2017
  • 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