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儿童青少年是含糖饮料高消费人群。目前已有充分证据表明含糖饮料摄入会引起体重增加和超重肥胖。然而,含糖饮料高摄入在引起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等不良健康结局前是否引起体格生长和糖脂代谢异常还尚不明确,早期识别过量摄入含糖饮料的健康危害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目的]探究摄入不同频率含糖饮料的6~17岁正常体重儿童青少年体格和糖脂代谢指标的差异,探索含糖饮料摄入在引起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前对体格生长和糖脂代谢的早期影响,为预防控制儿童超重肥胖及其相关慢性病和含糖饮料控制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15—2017年上海市中小学生膳食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本项目选择6~17岁正常体重儿童青少年,采用倾向性评分方法,根据年龄、性别分层后,按照能量摄入和身体活动因素计算倾向性评分分值,1∶1选取含糖饮料高频(≥1次·d–1)与低频(≤1次·周–1)摄入组分值最接近的个体配对作为研究对象。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体脂率、腰围以及空腹血糖、总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结局指标,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并采用食物频率调查问卷,通过调查员面对面询问的方式收集6~17岁儿童青少年过去三个月含糖饮料摄入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含糖饮料高频摄入组和低频摄入组体格和糖脂代谢指标的差异。[结果]共获得1∶1配对有效样本431对。含糖饮料摄入频率≥1次·d–1的6~9年级学生身高(差值=2.92 cm,P=0.002)、体重(差值=2.53 kg,P=0.003)和腰围(差值=1.34 cm,P=0.035)高于≤1次·周–1者;摄入频率≥1次·d–1的10~12年级学生体重(差值=2.27 kg,P=0.041)高于≤1次·周–1者。95%以上研究对象的血糖和血脂指标检测结果处于正常值范围内;但含糖饮料摄入频率≥1次·d–1的1~5年级女生总胆固醇(差值=0.20 mmol·L–1,P=0.027)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值=0.19 mmol·L–1,P=0.010)高于≤1次·周–1者;摄入频率≥1次·d-1的6~9年级男生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值=-0.10 mmol·L-1,P=0.039)低于≤1次·周-1者。[结论]含糖饮料高频摄入可能与正常体重1~5年级学生较高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6~12年级学生较高的体重有关。亟须对儿童青少年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增强其食物和饮品健康选择能力,及早采取干预措施控制其含糖饮料摄入。

  • 出版日期2023
  • 单位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