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静脉内膜剥脱术与经皮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teriovenous fistulas,AVF)功能不良的通畅率,并观察内膜剥脱前、后静脉的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期间在肾内科行静脉内膜剥脱术重建AVF(A组,17例)或行PTA术(B组,12例)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内瘘初级通畅率及内瘘生存率。并留取内膜剥脱术患者的剥脱前、后的血管,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及IV型胶原(collagen-IV,COL-IV)、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及CD34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静脉血管的病理改变。结果 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初级通畅率A组明显高于B组(A组分别为94.1%,88.2%,41.2%,B组分别为41.7%,8.3%,0,P值分别为P=0.003,P=0.008,P=0.012)。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及36个月时内瘘生存率A组分别为100.0%,93.8%,87.5%,87.5%及29.2%;B组分别为75.0%,45.0%,15.0%,0,0。内瘘生存率A组也明显高于B组(χ2=15.064,P<0.001)。两组术后24小时均可用于透析穿刺。病理检查见撕脱下来的内膜组织由大量的肌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增生的纤维组织构成。撕脱前的静脉血管可见血管内膜及中膜明显增厚,大量结缔组织增生,SMA及COL-IV染色阳性,中膜可见SMA染色阳性的平滑肌细胞成束排列。剥脱后的静脉血管壁实际是由中膜及外膜构成。结论内膜剥脱术重建动静脉内瘘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血管资源,对于部分尿毒症患者而言,是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