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代地方公祭内容当中,各类神祇祭祀的变化最为频繁,大致经历了洪武朝定制期,成化、弘治迅速发展期,以及嘉靖以后的持续增长期三个阶段,祭祀内容不断增加,以致繁复。地方公祭对象的选择标准主要考虑其是否有功于国家、惠爱在民、具有保佑功能,或学识德行昭著。这样的选择标准是基于对公共利益的考量,即通过对这些神祇的公祭,发挥崇德报功、示范表率,及舆论导向的功用。因此,明代公祀体系具有明显的"为公"属性。整体来看,明代地方公祀体系是开放的,并处于不断变动中,其包容和排斥性构成理解明代地方祭祀信仰层级结构的一个视角。这种层级结构显示出明朝政府对国家所倡导的儒家信仰、制度性的宗教信仰,以及各类民间信仰的基本态度。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