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一些企业动员大量的人力、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下乡,努力将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与企业的主营业务优势紧密结合,客观上打造了一种可复制、可造血、可持续的协同治理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视角的治理理论因为缺乏"市场的视角"而未能有效回答这一新现象背后的机制和后果。选取两家企业跨界社会治理的实践作为个案研究发现,这些企业通过"企业项目制"的资源动员方式,缓和了生产目标和治理责任的张力。它们像组织产品生产一样经营乡村,在组织化乡村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形塑了所在地区"生产型治理"的特征。生产型治理对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效应,也有潜藏的风险。

  • 出版日期2021
  •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