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芳香羧酸构筑的系列Ni(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光电性能

作者:贠吉星; 胡志莉; 李禹蒙; 金晶*; 陈冲; 鄢欣; 刘永华; 丁榆; 迟玉贤*; 牛淑云
来源: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8, 39(10): 2161-2169.

摘要

采用水热法设计合成了6个基于芳香羧酸的Ni(Ⅱ)配合物:[Ni(pz)4(H2O)2]·2H2btc·H2O(1),{[Ni2(pz)8(btec)]·4H2O}n(2),{[Ni (H2btec)(phen)]·2H2O}n(3),[Ni (Hbdc)2(pz)4](4),{[Ni3(bdc)3(pz)12]·2H2O}n(5)和[Ni(bdc)(pz)2(H2O)]n(6)(pz=吡唑,H3btc=1,3,5-苯三甲酸,H4btec=1,2,4,5-苯四甲酸,phen=1,10-邻菲罗啉,H2bdc=邻苯二甲酸).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元素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XRD)和表面光电压光谱(SPS)对其进行了结构和性质表征. 6个配合物的金属Ni(Ⅱ)中心呈五或六配位.配合物1和4具有完全由氢键网联成的2D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和3是通过采取单齿/桥双齿配位模式的btec4-构筑的2D配位骨架结构;配合物5和6是由采取单齿/螯合双齿配位模式的bdc2-构筑的1D配位骨架结构,并由氢键连接成2D结构. 6个配合物在紫外和可见光诱导下均呈现出一定的光-电转换性能.当对配合物施加外加电场时,6个配合物的光电响应因配合物组成、结构键连方式以及配体种类的不同而呈现规律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