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孔隙和微裂缝的煤层气储层压汞曲线分析模型

作者:蓝宝锋; 蒋立伟; 钱铮; 梅珏; 郭琴; 任景伦
来源:矿物岩石, 2017, 37(01): 111-119.
DOI:10.19719/j.cnki.1001-6872.2017.01.013

摘要

基于沁水盆地东北部和顺煤层气区块高煤级烟煤储层的物性、压汞及扫描电镜资料,对该煤层气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该煤储层RO值分布在1.82.5,为贫煤,其镜质组含量主要分布在62%80%,平均约为70.02%;惰质组含量主要分布在10%25%,平均约为18.48%;V/I(镜质组/惰质组)值主要分布在230之间。所研究煤储层中的有效空间系统以孔隙和微裂缝为主,建立了同时考虑孔隙和微裂缝的高煤级煤岩阶段入汞及退汞过程曲线模型。入汞曲线模型与煤岩渗透率具有较好的匹配关系,在分析煤岩孔隙系统连通性方面比退汞曲线模型更为可靠。微裂缝相对发育的煤岩渗透率较高,排采初期往往具有较高产能,但其产能递减相对较快,最终会有相当一部分天然气滞留于地层中而无法被开采,因此最终采收率相对较低。微裂缝欠发育的煤样渗透率较低,开发初期产能较低,但其生产周期却相对较长,最终采收率相对较高。因此,对于国内部分地区微裂缝发育情况相对较差的煤储层而言,初产能力可能相对偏低。但从长远来看,由于其最终采收率更高,生产周期较长,最终累积产气量也会更大。该认识可以为煤层气排采开发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参考。

  • 出版日期2017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