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功能分区是统一协调国家公园不同保护管理目标的主要措施,对于国家公园的有效管理有重要意义。钱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被分为核心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4个部分,对应不同的保护管理措施。本研究分析了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现有功能分区与其首要保护对象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的适宜栖息地之间的空间关系。在红外相机调查获取的94个黑麂分布点的基础上,结合海拔、地形、植被特征、人为活动干扰等15个环境特征变量,采用MaxEnt模型预测国家公园内黑麂适宜栖息地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黑麂倾向于出现在森林较为原始和道路密度较低的区域,其适宜栖息地面积42.5 km2,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16.9%。其中,69.3%的黑麂适宜栖息地位于核心保护区,30.4%位于生态保育区,表明国家公园现有功能分区能很好地满足黑麂栖息地保护的需求。此结果也证明黑麂可以作为其分布范围内保存较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指示性物种。通过生境恢复、廊道建设和跨省共建促进黑麂栖息地的完整性保护,是加强该区域黑麂栖息地保护的关键措施。

  • 出版日期2019
  • 单位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