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学术民主、人尽其才、科技报国,需要体制机制上的保障。如果没有全体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普遍激发,屠呦呦之后的下一个中国本土诺奖级大师可能要等上很久。和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一样,屠呦呦的名字因作为中国本土科学家首获诺贝尔科学奖项而再次成为热词。其中,人们热议并感叹最多的是:为什么花了那么多的钱推出令人眼花缭乱的"计划""工程""人才"和"学者",却没有弄出个大师名师,反而是屠呦呦这个"三无"科学家获诺奖了呢?原因可能众说纷纭。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屠呦呦获奖的成果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