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储层中异常高孔带发育的成岩作用——以琼东南盆地西部崖城区为例

作者:苏奥; 陈红汉; 贺聪; 雷川; 雷明珠; 刘妍鷨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7, 46(02): 345-355.
DOI:10.13247/j.cnki.jcumt.000582

摘要

基于大量物性数据和沉积构造背景,利用铸体薄片、有机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技术,研究了控制琼东南盆地西部崖城区储层异常高孔带发育的成岩作用.认为崖城区三段异常高孔带的成因不同,控制其发育的主要成岩作用分别为有机酸溶蚀与大气淡水淋滤作用,热流体溶蚀作用和有机质生成天然气引起的超压保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崖城区共发育3段异常高孔带,分布于2 4003 100m,3 6004 100m和4 5004 800m.第1段异常高孔带属于有机酸和大气淡水混合溶蚀型,即有机质早期大量释放的有机酸和大气淡水共同溶解了长石、碳酸盐胶结物等产生次生孔,早期绿泥石包壳未起有效作用.第2段异常高孔带属于热流溶蚀型,热流体使烃源岩加快熟化从而延长有机酸的产出期,而且促使蒙脱石迅速转化为伊利石从而释放更多的H+;深部流体携带大量酸性组分且具有较强的流体性,可以对储层产生淋滤,也加快了Al3+的迁移;更高的温压可以促进溶蚀反应的发生,提高溶解度.第3段异常高孔带属于超压保持性型,强超压有效抑制了压实作用和自生矿物发育,保持了孔隙度.超压体系向上集中排放形成热流体使得该段超压储层硅质流失,致使自生石英未规模发育.伊蒙转化反应被提前而且超压对该反应也有抑制作用,使得自生伊利石未大量形成.该区天然气充注期为晚期,烃类侵位未能抑制石英等自生矿物的生长,但盆地晚期快速沉降使得源岩大量生成天然气促使超压形成,间接贡献了第3段异常高孔带的发育.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