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冬小麦生产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作者:穆青云; 李俊*; 何亮; 邬定荣; 朱婷婷; 吕昌河; 于强
来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1, 35(07): 92-99.
DOI:10.13448/j.cnki.jalre.2021.191

摘要

小麦是青藏高原第二大作物。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为研究青藏高原冬小麦生产潜力及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我们用WOFOST模型模拟了冬小麦物候发育和产量。经模型验证,模拟的冬小麦各发育阶段天数和产量的标准均方根误差分别为4.9%和13.8%,一致性指数均大于0.92,模拟效果较好。采用校验好的WOFOST模型模拟1958-2017年青藏高原8个站点的冬小麦物候及产量,发现冬小麦播种~出苗、出苗~开花、开花~成熟及全生长季天数平均分别为18、241、52和311天;总体显著减少(α<0.001),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0.85、1.45、0.78和3.08天。冬小麦光温潜在产量变化范围在9~12 t hm-2,平均为11.25 t hm-2;总体显著下降(α<0.001),平均降幅为每10年0.27 t hm-2。青藏高原气温低、辐射强,温度是冬小麦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升温使冬小麦生长季显著缩短,植株接收的辐射总量减少,不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从而导致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显著下降。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