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两栖动物多样性及其生境选择的调查,可为两栖动物的保护提供基础性资料。我们于2018年9–10月、2019年3–8月对贵州省毕节市撒拉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30个研究样方的两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观察到两栖动物5,688只,隶属2目6科9属10种。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等分析了不同等级石漠化区域中的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采用Sorenson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群落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结果显示:(1)云南小狭口蛙(Glyphoglossus yunnanensis)为优势种,贵州疣螈(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红点齿蟾(Oreolalaxrhodostigmatus)、中华蟾蜍(Bufogargarizans)、华西雨蛙(Hylaannectans)和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为常见种,粗皮姬蛙(Microhyla butleri)、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筠连臭蛙(Odorrana junlianensis)和威宁蛙(Ranaweiningensis)为稀有种。(2)无石漠化区域与潜在石漠化区域两栖动物物种数、个体数以及生境类型较之其他3个等级石漠化区域更为丰富,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以无石漠化区域为最大。(3)无石漠化区域和潜在石漠化区域之间、无石漠化区域和潜在石漠化区域分别与其他3个等级石漠化区域之间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研究表明,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导致的生境差异是两栖动物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加强石漠化的生态治理是喀斯特地区保护两栖动物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