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泌尿生殖道感染引起输卵管积水和纤维化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肠道微生物群除引起肠道疾病外,还与心脑血管疾病、肝硬化、呼吸道感染、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和细菌性阴道炎等肠外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鼠李糖乳杆菌GG(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是一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肠道益生菌,其益处包括治疗胃肠道疾病和调节机体免疫,它还可以缓解过敏反应和腹泻,并抑制各种呼吸道疾病和泌尿生殖系统病原体所致的疾病。本研究以致病性和Ct高度相似的鼠衣原体(Chlamydia muridarium,Cm)感染小鼠作为动物模型,初步探讨LGG对小鼠Cm上生殖道感染的调节作用及机制,为了解Ct泌尿生殖道感染的致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并为Ct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6周龄C57BL/6J雌性小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小鼠口服5×108菌落形成单位的LGG 19 d,对照组小鼠口服PBS。在两组小鼠口服LGG或PBS的第9天皮下注射2.5 mg孕酮,第14天经阴道感染1×105包涵体形成单位的Cm。小鼠感染Cm后,每周取阴道拭子和直肠拭子,将拭子系列稀释后接种HeLa细胞,24 h后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在显微镜下计数衣原体包涵体。于Cm感染后第14天和第63天分别处死小鼠,分离上、下生殖道,将组织匀浆接种HeLa细胞培养24 h后,计数两组小鼠双侧子宫角、输卵管卵巢及宫颈阴道组织中的Cm载量;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m感染后第14天小鼠脾T淋巴细胞胞内IFN-γ、IL-5和IL-17的分泌;观察感染后第63天小鼠双侧子宫角和输卵管的病理损伤,并将生殖道各部分进行病理切片和HE染色,评价输卵管管腔扩张和炎性细胞浸润程度;采用间接ELISA检测Cm感染后第14天和第63天小鼠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水平。结果:Cm经阴道感染小鼠后,两组小鼠衣原体在生殖道的清除速度、感染后第14天双侧子宫角和输卵管的上行感染量、Cm从生殖道向肠道转移和定植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m感染后第14天,实验组小鼠脾T淋巴细胞内IL-17的分泌水平较对照组小鼠显著降低(t=2.486,P<0.05),但两组小鼠脾分泌IFN-γ和IL-5的CD4+T淋巴细胞比例及血清Cm特异性IgM和Ig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m感染后第63天,实验组小鼠双侧子宫角和输卵管的炎症程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输卵管水肿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LGG不影响Cm阴道感染小鼠病原体生殖道的上行感染、清除及其向肠道的转移和定植,亦未显著影响小鼠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水平;口服LGG可减少Cm感染后小鼠脾Th17细胞应答水平,能减轻小鼠Ct感染引起的输卵管纤维化和输卵管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