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华文明第一期,以汉晋之际为界,是中华文明自身的对话,也意味着中国文化的本土思想的成熟。这也是中华文明的"子学时代"。中国在周代便出现了宗教的世俗化,孔子的努力则代表着这一世俗化的完成。"无宗教而有信仰"乃至"无宗教而有道德"、"无宗教而有审美",就成为华夏中国在人类的轴心时代所作出的特殊贡献。在儒家之后,从道家到禅宗,再到中国现代文化、现代美学,所走过的就是由外而内,从道德而精神、而灵魂的道路,这无疑就是中国文化所蕴含其中的生命智慧。不过,在孔子时代,亟待展开的,还仅仅是"精神"的启蒙,最终的目标,借用康有为的发现,当然是"能爱类者谓之仁",是从人是"家庭"的动物到人是"社会"的动物再到人是"类"的动物的历史转换。而这则已经是继孔子儒家之后的老庄道家所即将开始的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