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传统的翻译理论多以作者和翻译文本本身作为中心进行翻译,而译者则处于依附的边缘化地位。从严复的信达雅这一指导中国译者长达100多年的理论中可以看出,几乎凡要谈翻译,必尊信达雅,其对中国翻译人士的影响不可小觑,几乎成为奠定中国翻译理论的基石。而斯坦纳(Steiner)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却强调要关注译者的作用,译者的主体性在译界得到了关注与讨论。宋词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学代表,是国外了解,研究和学习中国文化,中国古代文学绕不开的一个点。宋词翻译属于古籍,因其年代久远以及文字、文化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不同。因此即使是中国当代译者在翻译中国古籍时,也需要投入较翻译现代文学更多的理解和见解。且古籍在翻译到现代汉语过程中,不同学者尚且存在理解上的争议。因此在翻译古籍为另一种语言时就特别需要译者主体性。本文以译者主体性和乔治·斯坦纳的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步骤为指导,对宋词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进行翻译和分析,来展现阐释学在指导古诗文翻译方面的体现和应用。